2016-12-05

葉周: 孤身行路

一個人的路只能自己走。周圍的人可以給他精神上的鼓勵,可以給他物質上的支持,也可以給他身體上的幫助,可是即便這些都齊全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一個獨立個體身體上、精神上的所有需求,還是沒法替代他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路,不論是坦途,還是險路。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年輕奮鬥時,別人可以給他創造機會,但無法給他勇氣;可以提供經驗和建議,卻無法代替他去抉擇;可以給他以扶持,卻不能代替他攀上奮鬥的每一個台階。成年後,當精神在低谷時如何振作,遭受打擊時如何療傷,他只能把所有外界的助力吸納轉化成為自身的力量才能發揮作用。對於遲暮的老年人,別人可以在肢體上給予協助,但是卻沒法挽救他精神的困境,黑夜的寂靜要他自己去面對。病入膏肓時,醫生可以給他治病,設法為他減輕痛苦,走向死亡的最後路程,他只能自己一步步地走。 

我無數次地面對著生命垂危的老人,他們獨自躺在病床上,兩眼注視著前面似有若無的焦點。他們沉默著,卻在心裡與記憶中的人們對話;他們靜如處子,卻在身體裡掙扎著與病魔搏鬥。

當我面對年邁的老母親時,她被心臟病纏身,與我面對面訴說著身體上的不適和煎熬,我看見她蒼白的臉上露出的疲乏。她說心臟那兒永遠都不舒服,她用手摸著心臟的部位。我與母親近在咫尺,我望著她的病容,聽著她疲憊的聲音,我多麼想與她分擔一些身體上的沉重,可是我伸出手卻無從使力,現代醫學無法治癒她的病,我也無法減輕她身體上的痛苦。我只能無望地看著她無助地走著最後的人生路,在那條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走上的生命的末路上,看見她踽踽獨行。

我也從母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晚年,當我行將就木時,我也會邁不開腳步,甚至無法自己站立。我也會每天睜著眼望著日光在天花板上畫出的圖形,並隨著這種圖形的最終消失迎接黑暗的到來。那時,同樣的,不論是醫生,還是親人,都無法消除我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無助。那最後的苦難還是要自己去承受。除非突然得了心肌梗塞,一命嗚呼,就可以徹底解脫,逃離苦海。不然的話,我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承受一切生命中最後的苦難。我的一位前輩作家,在即將告別生命時豁然說道:「我將迎接那黑色的美的到來!」

當我面對年輕的一代,他們面臨的新時代的挑戰已經和我所經歷的完全不同。不論是升學還是求職,他們的人生規畫和自我設計都面臨了高度發達的資訊時代的挑戰。傳統的技術和職業重新洗牌,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錄影帶、膠卷攝影、報紙、傳統電視都已經、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當他們進行自己的職業規畫時,我們曾有的波折,他們未必經歷;但是我們不曾遇到的挑戰,卻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勁敵。面對女兒時,當她托著腦袋對未來苦思冥想時,我只能望著她,了解她的困惑,卻未必能找到解惑之道。跨越學習和人生荊棘的路還是要她自己一步步地走。
人時常感受到孤獨和無助,朋友親人可以給建議,卻無法替代他解決一切。面對不爭氣的手足,或是想法日趨分歧的伴侶,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可是曾幾何時,你的循循善誘只是對牛彈琴,對方或是充耳不聞,或是竭力爭辯,奮力反駁。面對這樣的冥頑不靈,你只能自嘆:你改變不了對方,對方也改變不了你。各自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去走,對方終將遇到的麻煩,你沒法替他避免。

這樣說是不是太悲觀了?不過人生的無助也同樣需要靠自我調節去紓解、突圍。重要的是個體要自強不息,積極努力。一個人的困境要靠自己才能夠走出。遇到不順的境遇如同走在荒野裡,頭上頂著塊烏雲總也不離去。如果你停下腳步,這塊烏雲就成了你命運的主宰。要擺脫它的糾纏,你只有不停下腳步,才有可能走出烏雲的遮擋,重見陽光。這種擺脫困境的必勝的決心,只有自己建立在心裡,心中選定了方向,才能無悔無怨地走出堅定的腳步。

真正的心靈飛翔也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不論是緬懷過去,還是嚮往未來,也是人們排解孤獨、獨善其身、調節心態的一個妙方。

留戀過去是一件很個人的事,獨自一人時,看著相片,拿著信物,個人的思緒可以高高飛揚,去得很遠很高。這樣美好的瞬間,只有一個人時才能夠真正享受。近讀一篇文章談到,人們留戀過去的所產生的積極能量遠大於消極能量。

在英語中,留戀過去被稱為Nostalgia,最早對此作出研究的是十七世紀的一位叫霍夫爾的瑞士軍醫。1688年,他隨瑞士雇佣軍在國外作戰,看到很多士兵的精神、體力不佳,霍夫爾把疾病歸因於士兵們祈求早日回國,遂取希臘文「家」(nostos)和「痛」(algos)兩字合成為Nostagia。不過,現在所說的Nosta-gia,在「想家」的含義基礎上,還增加了「懷念過往」的意思。因為英語中的「想家」是home-sick,而有Nostagia的人可能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鄉。

近年來的研究顛覆了霍夫爾醫生Nostalgia的原先定義。他們發現,留戀過去雖有時會使 人身心疲憊,但同樣也可以有效地對付孤獨、厭煩和焦慮;使人對陌生人更為慷慨,更好地與人交流與相處;在與親人朋友的相片中,在情人的信物面前,找到一個安靜的心靈氛圍,將自己孤獨的心平靜下來。這樣的心理治療,只有獨自一人時,在心裡完成。 

時常有夢的人是幸福的,他可以在夢中重溫往日的生活,與久未謀面的童年玩伴、天涯海角的中年朋友、陰陽相隔的家中長輩相聚,重溫永遠逝去的生活場景。以前,我夢很少,往往一覺到天明,現在逐漸地多夢起來,我感受到在平靜中重溫過去的生活,醒來時心中可以充滿往日的溫馨。

現在有一段話被大家廣為流傳,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一段這樣的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人最真切的生命體驗。在他行將就木時,澈悟到自己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同樣的道理,別人也很難改變他。而改變自己的捷徑還是要靠自己的頓悟。當生命從他的指縫中滑落的瞬間,只有他自己能夠感覺,身邊的人誰也幫不了他的忙。或許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充滿了無力感。這不是悲觀,是真實的生命流程。
人只能改變自己,也只能幫助自己。獨善其身不是一種自私的逃避,有時更是一種進取的作為。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孟子就闡述過「獨善其身」的意義,不過以前對獨善其身的正面意義強調得不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盡心》篇,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每人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能力小的時候,要管好自己的事,不要給別人增添麻煩,這樣也就節約了社會的資源,無形中為社會作出貢獻。而有能力的時候,就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中國文化精髓「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悲觀,也不樂觀,這才是面對真實人生的正確態度。(寄自加州,  2014-02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