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

高希均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1. 從「白吃午餐」的美夢中覺醒【2014/02/09 聯合報】
2. 孤獨的身影:「廉」與「能」脫鉤──好人無法創造好結局
從「白吃午餐」的美夢中覺醒 (2014-05)

(一)貼心照顧
「小而美」的台灣,在春節中特別感受到「美不勝收」。在生活周邊的小圈圈中,全被「小確幸」包圍。過年時與許久未見面的朋友相聚,還不好明說這種「小幸福感」。

台灣二萬餘美元的每人所得,全球排名二十多名,卻奇蹟式地享受到高所得國家中難以找到的政府照顧:低廉的電價、油價、捷運票價、水費、學費、健保費…。

出國多年的僑民,回來很容易地辦妥新的國民身分證。四個月後,即使從未付過稅,便可得到外國人都稱讚的健保。他們短期回來,主要的節目,就是充分利用幾乎是免費而又優秀的台灣醫療。

政府對美好的生活的安排,還不祇這些。縣市政府還有對學童,提供免費午餐;對長者有敬老金;對小孩的照顧,外語的學習,弱勢者的優待…,真是琳琅滿目。

這種人間幸福,不在北歐,就在身邊的台灣。望眼世界,最貼心的還是台灣在所有國家中,居然有極低的整體租稅負擔率,十二•二%。比大陸與韓國低了七個百分點,比其他歐美國家則低了十個到三十個百分點。這真使外國人嘖嘖稱奇:稅率低、福利高,台灣人民的幸福變成一個「現代傳奇」。

即使這樣低的稅率,這樣優厚的補貼,不少利益團體,不斷地用「正義」「公平」的大帽子,持續壓住政府,要把白吃「午餐」提昇到白吃「盛宴」的規格。祇要有選舉,就有機會爭取更多的「白吃」。有人怕選舉會輸,利益團體則是永遠的贏家。

台灣還有大陸觀光客意想不到的「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抗議、示威、丟鞋、網上發聲、當面罵官員,不要有勇氣,祇要有時間。台灣與一百卅多個國家有免簽證的約定,台灣人全天候在機場進出。退休的人,尤其出國旅遊勤快,其樂融融。

可惜白吃午餐,終要面對結帳的時刻。帳到底誰來付?結局當然祇有一個:政府不斷舉債。民主政治的弊病,是政黨不斷開選舉支票,並且彼此惡性加碼,隨之而來的是公債年年攀升,已經到了財政危機爆發的前夕。

(二)痛心現象

春節過了,讓我們一起回到真實的台灣。不少人早已沉痛地指出:「媒體誤國」。歸納出所帶來的可怕後果:

˙把「壞」消息當能熱賣的「好」新聞。
˙把做壞事的「惡人」,當成「名人」。
˙把翻雲覆雨的「政客」當成「英雄」。
˙把信口開河的「對答」當成「專家」。
˙把違反做人做事原則的「叛逆」當成「好漢」。
˙把堅守原則的「君子」,當成傻瓜。

這是言論自由與市場經濟下出現的痛心現象:報導商業化、新聞娛樂化、犯罪戲劇化、評論兩極化、善良邊緣化、正派人物惡意醜化。

這些後果與現象的擴大與張力,又形成了當前六項缺失:媒體失態、國會失責、政府失能、市場失靈、企業失常、貧富失衡。

這就是台灣矛盾:既有小確幸,也有大缺失。

(三)夢中驚醒

這個使人不敢承認的真相,是經年累月政府、國會、媒體、企業、民眾在膽怯、囂張、偏執、私利、短視的集體行為與相互影響下的產物。那麼台灣人民該怎麼辦?

這是難解之結。從歐美發展經驗中,自己在想:戰爭不能解決的,求政治;政治不能解決的,求經貿;經貿不能解決的,祇能求上天。上天的回答:「一切得從『白吃午餐』的美夢中覺醒。」

一九五○年代在南港長大的眷村子弟,祇學會一件事:「一切靠自己。

====

孤獨的身影:「廉」與「能」脫鉤──好人無法創造好結局

制於現實政治中利益交換的潛規則,政壇上「廉」者無法「能」,「能」者難以「廉」。以「廉」為首要考量時,用人的圈子變小,做事的方法變少,政治上的互動變糟。這是馬總統清廉付出的代價,也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失落。

(一)五個「一」
1988年進入後蔣經國時代。台灣一共有過三位總統:李登輝(1988─2000),陳水扁(2000─2008),馬英九(2008─)。李登輝的12年,以權謀黑金為後盾來推動施政,自以為「萬能」,卻做了不少萬萬不能做的事;陳水扁8年貪腐,毀了自己,也毀了民進黨建黨理想。對台灣民主運動有過貢獻的這二位鬥士,其結局令人惋惜。

陳水扁之後,選民所渴望的新總統是要:一身清廉、一心無私、一家乾淨、一黨自律、一府(總統府)規矩。

就在這個民心思變的背景下,清廉的馬英九首先在2005年7月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中,以72.4%得票率超越王金平。又在2008年3月的總統大選中以58.45%比41.55%超越謝長廷,以221萬票勝出。

(二)孤獨的身影
當馬英九以「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全民總統」自許時,前面正是「不可承受之重」的陷阱。西方政治中新總統的「百日蜜月」,從未出現。

選民沒有警覺到:阿扁執政8年,四處出現了對政治的失望及偏激:(1)不信政治人物的言行。(2)對政府失去信心。(3)「名嘴」變成了社會烽火的點燃者。(4)媒體變成了唯恐天下不亂的鼓吹者。「多元社會」,變成了「多事之秋」。

馬英九的人格特質一直沒有變:公私分明、嚴以律己、謹慎規矩。如總統府對溫度的管控、出國訪問不住總統套房、開會吃便當、捐款超過7千5百萬台幣、捐血超過180次。

他不擅權謀,決策不會大開大合。選民也終於痛苦地發現:這樣的個性,所推出的政策,是無法在當前利益勾結與權力共生的派系中獲得支持。台灣的國會已被權謀妥協、派系政治、利益交換所操縱。密室政治的圈外人,只能做旁觀者,擁有多數國會席次的國民黨立委,居然也難以通過執政黨的政策。工作到深夜的馬總統,變成了府中孤獨的身影。

在清水無魚下,總統的「廉」不易產生「能」。國會在各種藉口下,逢馬必反,逢改必反,逢中必反。操縱立法及預算大權的國會議員,則可以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些政客活躍在國會的台前與幕後,變成了民主政治最不堪入目的風景。

(三)「全是清廉闖的禍」

 六年來當馬總統在自我道德約束下,不用紅蘿蔔,也不用棍子:其結果是敵人不怕你,立委不幫你,派系不服你,媒體不理你。天真的選民不解:一位正派的總統,怎麼做不成事?選民當然就怪你。

換一個方式說:在馬總統敦厚的性格中,缺少勇氣的堅持,更沒有豪氣與霸氣。馬英九心中有法理,但手上不用籌碼;道理在,但道路不在。他的「正派」敵不過「黨派」;他的政策「美意」擋不住反對者的「生意」。

李前總統提出過充滿豪情的「命運共同體」,實際的操作是「利益交換體」。如果馬總統學學別人「要錢給錢、要職位給職位」,馬英九今天該是何等風光?所有那些貪婪的,犯法邊緣的政商掮客都會奉順與擁護,過年過節過生日,各方送來的鮮花與禮物,官邸都放不下。當前門可羅雀的中興官邸也就變成車水馬龍了。一位國民黨的政壇老將看到當年做總統的威風富貴,感慨地說:「全是『清廉』闖的禍!馬英九為什麼要這樣傷了自己,也苦了別人。」對「廉」的堅持,已使馬英九遍體鱗傷。支持他堅持的力量或許正是經國先生勉勵的話:「粉身碎骨所不計,要留尊嚴在台灣。」

(四)年輕世代攀登正義之山
充滿熱情的年輕世代,如果結合你們的才智,來深入探究追查台灣盤根錯結的政治利益交換,以及國會為什麼如此的陷於惡鬥及無能之中,你們就在攀登一座正義之山。

馬英九的失落是廉與能的脫鉤。好人居然無法帶來好結局?金溥聰回國接任國安會秘書長,在決策品質上應會有所改善。

若干年後,歷史會記載:中華民國第12、13屆總統馬英九(2008─2016)是人民直選總統以後「以廉治國」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