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5

我學中文打字

很早就想學中文打字,真正感到迫切需要是在女兒七歲,2004年學做燒餅的時候。都說飲食是認識文化最直接的管道。對十歲不到的ABC而言,如果能在上中文課時嚐到與文字實質對應的中國點心,應該是一件美事。

那時的小包點心(snack)全是用反式脂肪(Trans Fat)的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 shortening, margarine)做的雅詩的媽媽和我談了一小多時,要我向家長們宣導抵制,要求輪值的家長帶健康的點心給孩子們。我同意,卻感到無力也無奈。大環境無法改變,我只能從本身做起。到了我值班前,我對全班孩子們做了一次調查,確認沒有食物過敏(芝蔴,堅果,花生豆類及麥米等)的顧慮。

我想在芝蔴燒餅袋上貼個中英文對照的標籤。不可能一個個的用手寫,但是我不懂中文電腦,怎麼辦呢? 我到網路上下載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劉墉和姚嘉為),吃力地在字海裏找字,用剪貼(copy & paste)的土方法貼到文件檔案,再調整尺寸和字型印了出來。

......那是我第一個中文打字的成品


()
2006年女兒中文學校期末餐會,林碧玉老師順口提到她暑期得去學教師夏令營學中文輸入,我立刻向她打聽。結果因為身分不合(非中文教師),資源有限,即使加倍付費,亦不得其門而入。

經常收到朋友傳來的中文電郵,內容五花八門,有說到心窩裏的故事話語,實用的生活妙招,也有不少悚人聽聞,偽造的八卦。總想也用中文對那頭傳信的朋友抒發己見,卻發覺很難…...

數位分界(Digital divider)難道就是如此嗎一面厚厚的玻璃牆隔著兩方:你清楚地看到熟朋好友在牆的那邊嘻嘻哈哈樂翻了天,你在這頭想搭上幾句,竟然是遙不可及。你用英文回帖,怎的感到詞不達意如此的生澀疏離? 那種感覺像是被關在監獄裏隔著玻璃窗無助的望著探監的親人。

我一定要學!”我曾經考慮去當中文教師,或是到舊金山州立大學讀孔子學院,那樣應該就可以學到中文打字。 除此之外,還有那兒可學呢? 我問了所有中國朋友和中文學校的人,得到的最貼心的答覆是你想要那些字,告訴我,我可以託朋友幫你找,然後呢-(eMail)過去給你

()
讀到一篇數位學習的新聞報導說海外華僑學習中文的趨勢是習繁識簡打拼音。繁簡我明白,大家還一直在吵。那拼音呢? 聽說過的就有韋氏拼音,羅馬拼音,漢語拼音,是否還有更多? 學那個比較好呢? 還有,那報紙報導的記者所撰寫的那篇文章,中肯可靠可信嗎?為什麼從海外最大的中文學校裏卻得不到這樣的訊息和感覺?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學習卻是深遠的投資,我要跟著他/她那撰稿人所報導的"趨勢"走那個方向嗎? 為什麼?

網路世界的文字溝通靠的是電腦鍵盤打字(數位化了的文字,digitized content),只要是能夠把所要的中國字放進電子文件檔,用什麼輸入的方法其實完全是無所謂的。那段時期我見人就問中文打字,發現每一個人的學習背景都不相同:中國大陸來的几乎全都是用汉语拼音写简化字,臺灣來的多半是從臺灣帶著原來就有的電腦或是帶著注音符號的鍵盤來的,還有一些人採用手寫板。在僑社的機構裏,主官/主管的做法是隨職員們的個人喜好,只要員工交得出文件就成。所以同一間辦公室裏有人拼音,有人注音,還有倚天,倉頡,大易,九方,五筆字型,四角號碼, QQ大手筆…...

媒體報導的很多,繁简之爭,沸沸揚揚,近乎漢賊不兩立。感覺如果捨注音而走漢語拼音好像是投匪的行為,也就是對中華民族正統文化的叛離。除了政治立場,字體認同的考量外,再看看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Microsoft Windows Operation System)提供的語言輸入方法(Input Method)就有十多種:有微軟拼音,注音,新注音,倉頡,新倉頡,漢語拼音,ZhengMa,QuanPin…...每一個就是一個不同的檢字體系,體系下還提供了好幾種鍵盤的選擇。每一種不同的方法就像是渭分明的海峽,每一個不同的選項都是一道道的門檻難題…... 對我來說,它們都是一樣!真的都是一樣的!!一樣的陌生,困難。沒人問,無人知,天啊! 我該選誰?

注音符號(音標)不是文字,是輔助發音的符號。我是生長在中華民國的第二代外省人,第一代的華裔美國人。小學在台北國語課學的是注音符號,初中上英語課先學了KK音標,第二年就改成了萬國音標。到了美國後就一直用韋氏字典檢字系統下的韋氏音標(Merriam-Webster)

離開科技圈,沒了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幫忙,要維持家用電腦的正常運作已經很費心了,何況人在國外購買中文電腦產品畢竟困難些,學習中如果遇到問題也很難得到援助。當時的只是希望在微軟視窗基本配備下(環境)輸入中文,不想因為添加任何"東西"造成牽制(我指的是中文輸入軟件,中國字檢字輸入的方法或是外接的硬體器材),所以對著藍色的屏幕,仍是孤軍奮鬥,苦苦剪貼,像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小童,躑躅難行。嘆!

()
天無絕人之路,菩薩上帝對人世間苦難的心靈終於有所救贖,來了,救星來了! 聖荷西公眾圖書館一堂50分鐘的漢語拼音課和課堂上發的一張拼音對照表給了我進入中文打字世界的鑰匙。

網路上,我吃力地打了幾個關鍵字搜尋,細細地讀了幾篇有關注音/拼音的文字,解開了纏絞了我多時的心結......

[漢語]是先秦時期漢族的一種語言,漢代稱為通語,明代稱為官話。明神宗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1583),他用拉丁字母注音來輔助他自己學中國話,可以說是漢語拼音的起源。

中國(寫的)文字統一的早,可是(說的)語言卻沒有,平時生活中因為語言而造成溝通的錯誤和笑話層出不窮,所以執政者統一語言的努力從來不曾間斷1913 2,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各省代表經過三個多月的會議審定了6,500個中國字,制定了37個注音字母。標準通過後,擱置了五年,1918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當時稱做注音字母。

1920年開始,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講習班,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改成白話文,教科書用注音字母注音。1930,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强调它並不是文字。

中華民國訂定的[國語]到現在仍然使用注音符號;同樣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也一直 使用注音符號,1958以後,才改用漢語拼音;在海外的華人統稱為[華語]非華人(亦即母語非中國語言的"外國人")則稱之為[漢語]

近代的拼音發展可以說是從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開始的重要的拼音提案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方案。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審核評估了1,600多個方案後,最後決定以漢語拼音作為普通話的音標,以便與國際交流。前後修改過兩次,過了四年,1958年才頒布推廣,接著送到了聯合國,1982年成為ISO-7098國際標準(見*)漢語拼音從此進入世界各國的政府機關,郵局,軍隊,學校和圖書館。ISO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簡稱.中文字简化方案是另外的一段文字发展。

()
我終於決定要學漢語拼音了;排除了心理障礙,方向確定,感覺難度立刻少了一半!

用漢語拼音在電腦上書寫,和爭辯不休的正體字简化字是不同的兩件事:打進拼音,電腦會在屏幕呈現所有的同音字,正簡都有;選誰不選誰,悉聽尊便。換句話說,簡化字不是漢語拼音的惟一字體,也不是預設的選項(default option)

筆劃多寡對電子書寫而言,是沒有差別的。如果硬是要說正體字和简化字的區別,有人可以很龜毛的說:在白底的屏幕上筆劃多的正體字會比較省電;如果把文字打印到白紙上,那麼简化字可以省些油墨,印出來的書會比較輕(重量上的輕)

()
電腦產品琳瑯滿目,網路世界更是五光十色,令人昏眩,”現代數位生活”(Digital Living)指的是什麼? 為何讓人如此著迷?說穿了,就是一塊文字的敲門磚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前漢,《禮記》學記

獨自摸索是辛苦的。博愛中文學校為家長們開設了成人中文打字班。同學十多人,好幾位特地買了新筆電來上課,大家也很珍惜同窗學習的機會。一開學Diana就慷慨的送全班同學每人一個大姆哥(flash stick),同學們更經常捧著自家做的點心和蔬菓來班上分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師說》

葉老師是工程師出身,有著矽谷科技人聰慧的魅力和樸實無華的親和力; 每次上課她都背著幾個大袋。投影機,書本之外,手提電腦就有三台(PC ,APPLE和備用),大包小包幾十磅重,每次都令人心疼。

葉老師的見識廣博,經驗豐富,教學非常用心。上她的課是既充實又開心的,課堂上除了漸進式反覆的拼音練習外,她還介紹了實用的文書處理實務和許多的網路資源;她教大家上網,介紹,比較不同的網站,用谷歌網站翻譯文章;用伊媚兒(eMail),社群網路(Facebook),做網路相簿,設定網話電話與親朋好友(免費的)講電話;還傳授她第一手的搜尋淘寶,找食譜,比價網購的經驗。

葉老師上課準備的很充分,我們總跟不上; 她就把講義和資料放在她的教學網站(部落格),讓我們自己在家練習。同學中有完全跟不上的,她總是很耐心地個別輔導。當她知道了我愛寫,就教我設立了部落格

回想六年多前求助無門的窘境到今天有老師同學一起學,真可說是柳暗花明了!上課一年,比六年來黑暗裏獨自摸索的收穫多得多。我慶幸中國繁榮帶來的中文熱,同時也帶動了漢語拼音的發展,新的電腦中文的功能比過去更成熟,更容易上手,這真是中國人的福氣。嚼著香脆的芝蔴燒餅,看著袋子上2004年剪貼做出來的標籤,我滿足地笑了。 2012年春季, 美國加州聖荷西

* 參考網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