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我見我思, 一起孤獨的新世界(逸蘭分享)

李宗盛有一首歌叫〈山丘〉,歌詞描述人到中年白了頭,越過山丘才發現,卻沒人等候;曲末感嘆地唱著「為何記不得上一次是誰給的擁抱,在什麼時候」,這首歌打動了很多中年大叔的疏離心情。但是這樣的情境,現在並不用歲月堆積,網路世界讓它隨時都在發生,每個人在線上都掛在一起,但線下面對面卻無比的陌生與孤寂。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也是MIT科技和自我創新計畫創辦人主任雪莉.特克,前陣子出了一本書《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特克同時是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30年,並有科技界佛洛伊德的美譽,她在TED的演說點閱率突破300萬,這本書是她繼《電腦革命》、《虛擬化身》之後,並稱為科技與人三部曲的最新著作。

書中描述著,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你的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每個人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但很少真正在一起,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科技帶給人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這是因為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為什麼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卻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了「雙面舞台」,每一個人同時正過著「第二人生」。

我們在現實生活也許矜持,但在網上卻誇張甚至挑逗。臉書上的大頭貼我們很容易造出美美的那張,訊息可以回可以不回,我們好像跟每個人都連線,卻可以同時保持距離。我們沒有什麼事非做不可,不必給一定承諾,卻可以掌控對話,隨時決定我要說什麼。

這是一個「永不斷線,保持分心」的新世界。網路帶給我們虛實不一的雙面舞台、第二人生,影響所及「注意力」當然分散,甚至連公私界線也變得模糊。特克不禁質疑,「如果身體在場的人心在別處,地方還算是地方嗎?」、「連線的生活鼓勵我們用類似處理物品的方式,迅捷有效地對待我們在線上遇到的人」。至於線下的人呢?則都變成是「可暫停的」(pauseable),面對面的互動也跟線上一樣不斷地被來電與簡訊打斷,隨時都在暫停,那見了不如不見。
在這個社群網路重新定義了人際關係、人工智慧就將取代人類的時代,人們享樂於網上的自由,卻又懷念於會面的交往熱情。想跟你在一起,又不想跟你在一起,既熟悉又陌生。正像只想要獨上山丘,卻又懷念於上一次的擁抱,但你已忘了是跟誰在什麼時候!而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發生在一個人,一些人,而是整個社會,整個世界。

作者: 趙政岷,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2017/3/18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318003670-262104

《山丘》            李宗盛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 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repeat * *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山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