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1

陳瑞琳:「歸來」又如何?(美南作協講座記錄)

2014627日,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家陳瑞琳應美南寫作協會的邀請,在休士頓為讀者開講張藝謀的新電影《歸來》以及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暢談她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獨特感受。現場座無虛席,內容相當豐富,發人警醒,不少聽眾現場唏噓落淚。

關於電影《歸來》,無疑是2014年華語電影中最大的亮點!據報導,《歸來》首映當天就刷新了張藝謀電影史上的最高記錄,被影評界盛讚「張藝謀歸來」,同時也引起各方評論界的博弈。毫無疑問,《歸來》雖然不能說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卻是他影視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張藝謀在今年3月份吳天明導演的追思會上,坦言自己近十幾年的片子不入「頭兒」的法眼,但《歸來》算是一個交代。
       
關於《歸來》的評論,主要來自兩極:

一極是認為張藝謀避重就輕、躲避歷史、缺乏批判鋒芒。原因是《歸來》完全省去主人公在西北勞改的悲慘遭遇,只著眼於《歸來》!事實上,有多少「右派」成為埋骨荒野、從未有機會歸來的亡魂。譬如夾邊溝和峨邊沙坪農場的成千上萬的餓殍。楊顯惠的《告別夾邊溝》中,就描寫了一位前往農場探視卻得知丈夫死訊的「上海女人」,這位上海女人親手挖出丈夫被割食殘缺的屍骨,找來汽油燒化,將骨灰帶回上海,算是終究帶著丈夫「歸來」。

另一極是來自亞洲新聞週刊的主筆劉浩鋒的文章,批張藝謀是借《歸來》吹響了摧垮中共的集結號 ,文稱蘇聯電影《悔悟》的公映是蘇共意識形態崩潰的開始,《歸來》就是中國版的《悔悟》!此文還被中宣部的黨建網轉載,引起讀者強烈反彈。

關於當年的「右派」到底有多少人,毛澤東認為是四十多萬,中央認為是四十六萬。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胡耀邦、鄧小平他們決定給右派『改正』,統計了五十五萬多。但實際上當年受此迫害的人數卻在一百多萬!因為還有很多是大學生,包括不拿工資的人。還有一些人是被當作「右派」處理了,送去勞改、勞教、開除等等,事後發現並沒有進「右派」的花名冊,所以「平反」也沒有他們的份。當年的右派,分類很多,有「極右派」、「右派」、還有「中右分子」,都是按敵我矛盾處理的。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右派言論」,叫「右言分子」。後來還有「疑似右派」,也抓了一大批,所以,概括起來,當年「反右」當中被戴上「帽子」的,應該是一百二十萬!在很多高校中,抓右派的比例是百分之五,但實際上已達到百分之八,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精英,就這樣被毀滅!這是一段怎樣悲愴的歷史!想想殘暴的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罪行也只是500個儒生!

陳瑞琳在演講中特別指出:《歸來》並不是避重就輕、躲避歷史,而是一種無奈,用張藝謀的話說就是巧妙地採取了「冰山一角」手法,雖然呈現在銀幕上的只是很小的部分,但埋藏在水下的部分則由觀眾自己去想像、補白。在他看來,嚴歌苓的小說容量豐富,足夠拍出三部電影來,在和編劇、文學策劃反覆商量後,最終決定用刪繁就簡的方式去反映那個時代和其中人物命運的變化。而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批評電影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和批判現實的力量。對此,文學策劃周曉楓的回答是「電影的思想深度是包裹在情感深度裡的」。

此外,這部電影在藝術上是相當成功的,無論是張力十足的情節還是灰暗壓抑的攝影,無論超一流的演技還是時代氣氛的準確把握,都不失為是中國當代電影的傑作。嚴歌苓說:「張藝謀對原作的改編是非常巧妙的,在短短一百分鐘裡面,一對因為各種原因而長相別離的男女,在經歷過浩劫又走到一起,這種相互的尋找、錯位的相愛很極致,就好像一首寓言。我給電影打99分。」

在目前大量的評論文章中,基本上都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愛的歸來」,即本來對妻子沒有愛的陸焉識經過那個時代的洗禮,拿走了他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青春,才華,博士,教授,理想,最後才發現生命中最寶貴的是愛,夫妻的愛,家庭的愛。

但是,陳瑞琳認為,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政治的訴求和情感的訴求,實際上是一部哲學含義的電影,即表達出人生的荒誕和虛妄,主人公自己舉著牌子等待自己,這種等待其實毫無希望,只是為了「活著」。所以,在陳瑞琳看來,電影《歸來》的真正主題卻是「歸來又如何?」

說到這部電影的藝術,陳瑞琳認為最大的特點是張藝謀超越了他早年的色彩張揚,從而「回」到返璞歸真,灰色的時代,灰色的衣裳,逼窄的走廊,簡陋而恐怖的環境,毫無亮色。人物多是學校工宣隊、街道李主任、革委會的方主任之類。影片中唯一的「紅色」卻是「紅色娘子軍」,一種危險的「紅色」。

另外,電影的突出藝術成就還表現在細節上,如陸焉識敲門是兩聲,如同在叫妻子的名字婉瑜。女兒敲門則是三聲,充滿怒氣。「文革」中的每家都是四壁徒空,但牆上多掛著家庭的照片。陸焉識的被子疊得很方正,一個從前的花花公子被改造成一個徹頭徹腦的勞改犯!

在這樣一個黑色的世界裡,電影中感人的情節竟隨處可見,充滿了張力。最典型有兩處,一是火車站的一幕,兩人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見;另一處是主人公陸焉識扮演修琴師,為失憶的妻子彈琴。

但在影片中,大量的情節其實是悲愴的荒誕,即夫妻不能相認,母女不能原諒。好不容易「歸來」的陸焉識,卻不能回家,只能是隔著半條街與妻子相望。再如陸焉識假扮讀信人,為妻子朗讀自己的那些從來沒有寄出的信,勾畫出往事不堪回首。最荒誕的莫過於舞劇《紅色娘子軍》,文革時期的集體癲狂,女兒丹丹竟為了能夠演吳清華而告密自己的父親,結果卻還是演小戰士,最後也只是做了一名紡織女工。而那位當年曾經「潛規則」馮婉瑜的方主任,最後成了精神錯亂!整個電影,讓人們思考的是「失憶」的人比清醒活著的人痛苦似乎更少些。所以,關於我們痛苦的歷史,還是選擇「失憶」吧!

關於電影《歸來》的評論,陳瑞琳認為李安的把握是最準確的,李安認為,「我覺得張藝謀經營了一個主題,對人的記憶,還有壓抑和自由的觀念,我覺得這個電影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義電影,記憶到底是什麼,人在變、社會在變,我們的印象和記憶到底是什麼?」他真是目光如炬,一語中的! 【文心社休斯頓】

陳瑞林的部落格: http://www.newhana.com/home.php?mod=space&uid=549484&do=index#axzz3g3xpszp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